1,關于中藥煮法
您好,現(xiàn)在回答您提出的問題. 中藥配方之后要加熱煎煮后才能被病人服用. 現(xiàn)在說明先煎后煮. 1.煎煮之前用冷水把藥物放在煎藥器內,加冷水浸泡20--30分鐘,使藥材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.這樣可以縮短時間,避免有效成分受熱過長而破壞,并使有 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.但不宜加熱水浸泡,因為熱水會使中藥表面蛋白質凝固 影響有效成分煎出. 2.具體說明先煎后下. 先煎:將需要先煎的飲片煮沸15分--30分鐘即可.對質地較軟含芳香成分 較多,或解表藥,始終用武火保持大沸,煎沸后再煮15鐘即可. 補益藥或根莖類藥材,則適當延長煎煮時間,武火煎沸后,改用文火慢煎, 保持小沸30-60分鐘,或留渣再加煎煮一次,將兩次藥和并,分兩次服. 此外有毒藥需久煎. 先煎藥物:主要是質地堅硬及礦物質,常見的有石膏,龍骨,牡蠣,石決明, 磁石,赭石,紫石英,自然同,鐘乳石等. 后下藥物:含揮發(fā)油中藥飲片或芳香性中藥飲片,如薄荷,荊芥,霍香, 木香,砂仁等.這些中藥,煎煮時間長容易揮發(fā)散失. 后下的藥一般在先煎藥煎藥至預定量時,投下同煮10鐘即可.大黃宜后下 3.一種說與其他藥同煮. 中藥在煎煮時同時煎煮,不另煎煮. 4.另一種則是加水適量,在與是他藥物同煎煮. 比如有的藥不宜久煎,為了保持藥物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壞,先用水提前浸 泡15-20分鐘.(冷水)然后再加入煎煮的藥中. 以上是您提出1問題,回答完畢,謝謝.
2,關于熬中藥的問題
熬中藥的講究
中醫(yī)中藥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,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,但許多人(特別是年輕人)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藥,不知如何煎服為好。現(xiàn)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藥的知識。
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。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,陶瓷瓦罐(鋁制
品、搪瓷器也可用),忌用鐵器。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(wěn)定,在藥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,不會“干擾”藥物的合成與分解,導致影響藥效。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,極易同中藥內所含的鞣酸質、甙類等成份起反應,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,以至發(fā)生反作用,所以不宜使用。
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。藥物入鍋后,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,使藥
的有效成份易煎出。放水量要注意,一般放水要高出藥面少許,治
水腫病的藥宜少放水;小孩藥要少放水,發(fā)汗藥可多放水。放水要一次放足,不可中途加涼水,切不可用沸水煮藥,以免藥物表面蛋白質變性,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。煎中草藥時,為了使藥煎透,最好是加蓋煎。尤其是含有揮發(fā)性成份的中草藥,如薄荷、蘇葉、藿香、佩蘭等,更要蓋好蓋,并要在短時間內煎好,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(fā);有些貴重藥物,如人參、鹿茸等也要蓋住,并要用文火細煎。煎藥要掌握好火候。一般未沸前用急火,沸后用文火。如解表發(fā)汗的藥,猛火煮沸3~5分即可;熟地、山萸之類補益藥則宜用文火煎,煮沸后再煎20分鐘左右。此外,絨毛類藥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,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。對于抓的特殊藥物,先煎、后煎、沖服、包煎等,都要遵醫(yī)囑。
要掌握服用方法。中草藥有“冷服”、“熱服”之說,服藥時間
也有講究。解表藥一般宜溫服,為了達到發(fā)汗的目的;祛寒藥也宜熱服;解毒藥、止咳藥、清熱藥則應冷服;滋補藥宜空腹溫服,易于消化吸收,但量不宜太多;安神藥在睡前半小時,以加強藥物作用;
脾胃虛弱者宜飯后服藥,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藥物更應飯后服;瀉下藥須空腹時服,而不宜于夜間服用,大便通暢后則應停藥;
糖尿病人口渴時服,不拘時間;驅蟲藥早晚空腹時服,利于驅蟲;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藥,充分發(fā)揮藥物局部作用;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藥,減輕胃的負擔,或先服姜汁少許,以降逆止嘔;小孩及體弱患者,藥量宜少;婦女孕期服藥更要謹慎。中藥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,因茶葉、乳汁易和某些藥物發(fā)生化學作用,降低藥效。
首先一定不要不銹鋼或鐵鍋熬中藥。因中藥中含有多種生物堿以及各類生物化學物質,尤其在加熱條件下,會與不銹鋼或鐵發(fā)生多種化學反應,或使藥物失效,甚至產生一定毒性
*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,具體有: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,加入清水,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,不足時可稍加水量。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(如趕時間,此步驟可略去)。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-3分鐘。然后收至小火,煎20-30分鐘使之成一碗,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,
溫熱服用。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,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,以便藥效均衡。
*最后一定注意服用的時間,應當仔細詢問醫(yī)生,記在紙上。平時多吃些潤腸食物 藥物有可以久煮的,有不可以久煮的;有久煮方能熬出藥效的,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藥效的。因此,把握好藥物的熬時間亦極為重要,它們常根據藥物的質地和功用來確定。 1.滋補類藥物:俗稱“補藥”。這類藥物多系植物根莖、果實;動物的甲、角、殼等,質地堅硬厚實,難于溶解,熬藥前常須搗碎,并適當延長熬藥時間。一般頭汁煮沸后,文火熬半小時至一小時;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時左右。個別的須燜煮數(shù)小時以上。 2.解表發(fā)汗類藥物:俗稱“
清熱解毒藥”。這類藥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、葉,其質地輕揚,氣味辛香,富含揮發(fā)油,熬太久則易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(fā)逸去,降低藥效。一般急火煮沸,再熬5—10分鐘即可。 3.一般性藥:即普通治療藥,具有多方面功能,故宜視其具體情況而定。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時即可。 下面,再介紹幾種特殊的熬藥方法。 1.先熬:有時,醫(yī)生開完處方,會告訴你其中一味或數(shù)味應當先熬。這是因為,一個處方中,不同的藥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。有些藥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有效成分,有些藥則未必。礦石類及有殼的果實類藥物應先熬,有毒類藥物如附于、川烏,草烏等則更應先下久熬,以減輕毒性。 2.后下:多指含有芳香氣味,久熬易失效的一類藥物。另外,有一些藥,為了留取其峻效,亦常后下,如大黃等。 3.包熬:多是帶有絨毛或質地輕 體積小的顆粒種子以及易粘、易被熬糊的藥物。絨毛在藥汁中不易被去除,服下后刺激咽喉。易引起劇咳。質地輕的種子浮于水面,藥汁沸騰時易溢出鍋外,所以最好包熬。 4.另熬或沖服: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,如人參、羚羊角片等。若將之與眾多藥物混熬并作為藥渣棄去,則太浪費,故應先熬好再兌入藥汁服用。還有一些藥,根本用不著水熬,只須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,如阿膠、鹿角膠、龜板膠等。 一劑藥熬成后,若由于某些原因暫時不吃,應及時將藥倒出,不宜久留罐中,如果藥液在罐中若放置時間太久,就會發(fā)生凝集,太太影響藥效。中藥煎煮時間一般就是20分鐘左右,也不算長。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、溶解的過程,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,這一過程就停止了,再連續(xù)不斷地煎,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(xù)溶解,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(fā)而減少,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,導致藥效降低。 所以煎煮時間太長也是不行的,肯定會破壞有效成分。
還有就是功效不同的藥材,煎煮時間也不同。例如具有發(fā)散作用的藥物如辛夷、薄荷、荊芥穗、細辛等和花類藥物如菊花、紅花、金銀花、合歡花等煎煮時間不宜過長。如果煎煮時間過長,會使藥內有效成分被破壞掉或揮發(fā)掉而達不到治療目的。而一些礦物質藥物如靈磁石黛赭石、生石膏、芒硝、龍骨、牡蠣、伏龍肝及某些果實、根莖類藥物如何首烏、雞血藤、檳榔、枳實、苦楝子等煎煮時間宜長些,因為這些藥物質地堅硬,煎煮時間過短很難將有效成分煎出來而達不到治療目的。還有一些藥物如烏頭、商陸、遠志等為了去除其毒性及燥性也需要煎煮時間長些。對于那些草、葉、莖、果之類的藥物煎煮時間適中即可。